生物多样性:动物保护伦理的终极目的

摘 要:地球漫长演进中产生了生物多样性,人类生存也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的日益强大,人类的活动大大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从而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许多野生动植物物种已经灭绝,更多的则正处于濒危状态。沿着动物生态保护理论发展的轨迹,我们知道其终级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动物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082-05

一、人类生存离不开生物多样性这个物质基础

种类繁多的生物存在于地球上,构成了彼此制约和依赖的生态系统,使食物链和自然生态保持稳定和动态平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各种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社会财富也来源于生物多样性,诸多生物在地球上能够无限地延绵下去还是归功于生物多样性。地球生物圈中全部的生物即是生物多样性,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的生存环境和它们的基因。[1]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的多样化,即地球上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在联合体中、所有形式和体系里的多样呈现,涵盖了基因、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成千上万的生物种类和他们生存的环境。据有关机构估计,地球上大概存在300万到1000万种以上的生物,人类知道的只有150万种,人类能用的更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遗传资源)多样性三个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维持和恢复各物种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命力的群体,保护各种遗传资源。纷繁多样的生物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则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者和保护者。正是生物多样性使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得以持续。通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我们才得以呼吸空气。通过土壤、微生物和气象变化去除水中的污物我们才得以喝到水。全部的物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生命。”[2]

随着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的活动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从而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当前,“面对森林毁灭、土壤沙化、河流死亡、洪水泛滥、空气污染、资源匮乏、垃圾成堆、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危机,我们必然要关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3]。有关数据显示,地球上现存的原始森林还不足28亿公顷,比照19世纪的55亿公顷大大减少了,地球上无数动植物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它们之前就已经莫名地消失了。

由于对食物、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类对待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无知和冷漠,短视行为,不考虑长期影响,空气、水、土壤污染,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利益的鉴别,不能防止过度利用资源,不能适当管理资源,加之人类移民、旅行、国际贸易的增加,过度捕杀及过度捕捞等,近两千年以来,已有127种鸟类和106种哺乳类动物在地球上消亡。“哺乳类动物有406种濒临灭绝。有593种鸟类,有209种爬行动物,有242种鱼类,不计其数的其他低等动物也是这样的命运。亚洲黑熊、我国的大熊猫、西伯利亚虎、亚洲猩猩、印尼马鲁克白鹦、非洲黑犀牛、北美玳瑁、北美石龟等均濒临灭绝,非洲的象牙海岸的大象自1950年到1992年从10万头锐减到1500头。非洲大象在不久的将来将灭绝,如果偷猎活动还不禁止。”[4-5]

据不完全统计,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额,目前每年达50亿至9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经济犯罪活动,仅次于贩毒活动。海洋生物的生存也面临严重威胁,每年有数百万头海豚、海龟丧生。据一份国际捕鲸委员会的报告,许多鱼类因为漂网捕鱼的方式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也濒临灭绝,现在仅存400余只。随着森林的滥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野生珍稀生物惨遭浩劫。位于地球赤道一带的热带雨林,是天然的动植物园,是地球的生物宝库,又是“地球的肺”,但是,全球的热带雨林目前正以每分钟20公顷的速率减少。照此下去,不出100年,全球的热带雨林将荡然无存,大量珍稀生物也将随着热带雨林的消失而灭绝。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小时有两个物种灭绝,按此速度,到本世纪末,现有物种的1/5将会灭绝,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了严峻的挑战。[5]

几千年前,人类的活动“就开始与自然有了矛盾冲突,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人类清除了森林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建造了更大的城市;随着科技工业的发展,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制造污染;在这过程中,大量的物种因失去家园或被人类屠杀而灭绝;专家估计,我们现在令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50~100倍;科学家们认为,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34000种作物和5200种植物物种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灭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科院专家曾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6]。

“生物多样性威胁不但存在于工、农、林等建设中,它也包括人们的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专家表示,一些人爱吃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这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锐减。”[7]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魏辅文研究员也曾说过:“我国哺乳动物的濒危或绝灭主要是‘吃’出来的,哺乳动物资源的利用对我国兽类多样性濒危或丧失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个体大的动物更容易成为被狩猎的对象,因而更容易濒危或绝灭。”[8]“《五十年后人类将没有鱼吃》这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科学家为什么会有如此推论?如果这是真的,人类是否会因此经历一场灾难? 通过对过去50年的数据分析,科学家发现,到2003年,29%的海鲜和可食用鱼类已经灭绝,或减少到原有数量的10%以下。而在过去的一千年里,海岸周围水域的海洋生物已经有38%灭绝。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2050年海里所有的野生海味将损耗90%以上,也就是都将减少到原有数量的10%以下。到那时,人类将无法再打捞到海鲜,想吃只能自己去养了。”[7]

有人认为:“即使是一些物种灭绝了,还是有不少物种存留下来。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这些物种与其他物种是相互联系的,组成相对稳定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如果其中一个特定的物种失去了它的栖息地或者不再找得到它常吃的食物,就会灭绝掉。整个食物链就会不稳定,甚至破碎;当我们在生命之网中不断灭掉物种,整个的网将变得摇摇欲坠,灭绝掉足够的物种就会撼动整个地球上的生命结构。”[9]自然是包孕万物、化生万物的无限存在,人类永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者,自然之剑永远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10]

随着人口膨胀和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的增大和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害,目前全球许多野生动物物种已经灭绝,还有更多的则正处于濒危状态,动物生态保护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二、生物多样性是动物生态保护理论的终级目的

任何理论最终都要走向实践,动物生态保护理论也不例外。[11]雷根这个动物权利的当代辩护者曾指出:那些允许人把动物看成资源的制度,在对待动物方面,是犯了根本性错误的。我们应接受当代动物保护伦理的洗礼,但不用像雷根那样激进。

动物生态保护理论研究既与社会、政治、经济、传统文化、法律等社会科学有联系,也与生态学、遗传学和地理学等众多自然学科密切相关。目前,动物生态保护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动物生态学研究,即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空间尺度,研究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动物进化与环境适应的规律;二是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理论和保护策略研究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保护生物学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等,研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和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研究重点包括物种濒危灭绝机制、动物行为和适应、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等。

目前,国际动物生态保护研究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发展迅猛,其特点就是把生态学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结合在一起,探索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揭示动物性选择、求偶与交配行为、婚配制度和亲代抚育行为等方面不断有新的发现;二是环境变化的生态效应和物种濒危灭绝的机制成为动物生态保护研究的热点。受威胁物种种群衰退的恢复途径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国内外科学家在物种恢复与重建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如美国有314个濒危物种已实施种群恢复计划,我国已实施大熊猫、麋鹿和海南坡鹿等物种放归和种群重建计划。

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于2007年4月召开,有关专家提醒,植物保护地被被破坏等人为因素,再加上全球气温如果在本世纪末上升5摄氏度,“地球上的物种必然会大规模地灭绝,由此带来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人类作为生物链的一环将面临灾难,那么,要保护人类自己,就要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12]。

国内外研究表明,栖息地破碎化、环境污染等都会加速野生动物灭绝速度,并且使更多的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在恐龙时代,平均1000年才有一种动物灭绝;20世纪以前,地球上约每4年有动物灭绝;如今,每年约有4万种生物灭绝。近100年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而且这种速度依然有增无减。面对如此“惨烈”的现状,人类不得不行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球上的生命经过几十亿年进化发展的结果,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责任。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于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生物多样性条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正式实行。1994年12月,为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决议,开始定为每年的12月29日,后为方便各国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根据第55届联大通过的第201号决议,从2001年起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5月22日,180个国家是生物多样性条约的缔约国。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要积极行动,这需要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制定必要的法规,打击和控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保护和抢救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濒临灭绝的物种和遗传资源;‘移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另一重要措施,如建立植物基因库、遗传资源种质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水族馆及植物园等各种保护措施。”[7]

“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不仅拥有全球约10%的物种,还有独特多样的地方物种。生物物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众多物种消失,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7]我国拥有全球10%~14%的物种,却也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就有12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动物生态保护研究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科学家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对多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种群恢复进行的长期研究中所取得的大量重要基础数据,为国家制定栖息地保护措施和启动栖息地保护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指导,推动了国家层面的规划与决策。国家林业局等启动的海南大田坡鹿迁地保护与种群重建工程,2005年实施的大熊猫盛林I号野外放归和2006年实施的圈养大熊猫“祥祥”放归等,都凝聚了动物生态保护研究的成果。“我国动物防疫等法律法规存在缺陷”、“严格防范候鸟向北迁徙带有禽流感蔓延的紧急建议”、“谨防青藏铁路沿线鼠疫传播”等多项建议都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我国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列入“科技战略重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中也将“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作为重点和前沿研究领域进行布局。对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动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知彬研究员表示,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及学科发展前沿,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理论和资源保护策略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我国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多种生物的起源中心,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了积极步骤, 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等珍稀动物和鱼类;建立了国家种质库,共保存的各种物种种质资源30多万份。”[5]

我们要从日常的生活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和学习关于生物多样性和动物保护伦理的知识;不吃野生动物,尽量吃“本地物种(水果、蔬菜和动物),并且弄明白什么是本地特产稀有物种;买有机的和生态产品,如果它的确是生态产品的话,它一定是以一种对生物多样性有好处的方式成长起来的;不要把像油漆或汽油有毒的物质倒入排水沟;使用可再充电的电池,如果你必须用不能循环的电池,把它们放在合适的回收箱中;尽你所能多地回收再利用”[13]。乘坐公共的运输工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种植并保护地方树木和植物,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走在沿海地区和湿地规定的区域里,主动做森林苗圃和植物园的志愿者,参加义务植树;“避免使用杀虫剂、除草剂,一些杀虫剂会毒害鸟类且几乎所有的杀虫剂都伤害蝴蝶和毛虫。联合抵制包含将要灭绝物种部分的产品,例如象牙、麝香鹿、海龟壳或藏羚羊的羊毛,如果你发现一个商店在卖这些物品,让警察知道,甚至告诉媒体。”[13]

参考文献:

[1]佚名.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10(10):封底.

[2]张艳良.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J].科技信息,2010(35):1226.

[3]林红梅.关于辛格动物解放主义的分析与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76-80.

[4]李力.关于生物多样性[J].世界环境,2004(3):32-33.

[5]山今.地球呼唤:保护生物多样性[N].解放日报,2001-02-23(A03).

[6]宋晓东.反全球化运动剖析[D] .北京:外交学院,2008:36.

[7]李禾.留“一席之地”保护生物多样性[N].科技日报,2006-11-28(005).

[8]潘锋.保护动物多样性:动物生态保护研究的终极诉求[N].科学时报,2007-4-24(006).

[9]佚名.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六·五”世界环境日[J].环境,2010(5):27.

[10]林红梅.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3-117,123.

[11]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22.

[12]佚名.国际生物多样化日[EB/OL].(2010-04-27)[2012-05-06].http:///wjl/lyst/201004/692.asp.

[13]佚名.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N].云南日报,2005-09-14(008).

推荐访问:目的 伦理 终极 生物多样性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