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zoޛ)j馓-ky学习、实践、研究、探索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动物营养;饲料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S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126-0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相关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深化和应用,又是猪生产学等动物生产各类课程的基础,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郭兴军和徐光善,2000)。随着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地涌现,动物科学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各课程的性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的需求,对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改革。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高校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热点与难点。

一、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群实验教学的现状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相关课程包括动物营养学和饲料与饲养学两门核心课程,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饲料添加剂学和饲料安全学为选修课程(见表1)。课程群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体系设置混乱,实验内容重复。课程设置显示出较大的随意性,“因人设课”、“因无人而不设课”、“五重五轻”(重体系,轻需求;重结果,轻过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理论,轻实验;重科学,轻人文)(肖芬等,2008)。表1显示,在原教学计划中,课程开设先后顺序不不合理,导致各课试验内容重复。动物营养、饲料学与饲养学开课时间分别是5和6学期,教学中学生对营养与养分的认识和养分消化代谢、营养需要评价、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实验内容,都须有饲料分析的基础,但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却在第7学期开设,导致课程间这些课程的实验内容的混乱重复。(2)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学时少,内容陈旧。由于是课带实验,实验学时受限于理论,即使是实验性质的课程亦是理论多于实验(见表1),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完实验,更不用说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3)课程间实验内容无联系,不能发挥整体优势。各课程实验内容相对独立、单一,实验课程之间关联度较小,实验内容没有考虑到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没有用系统的观点来设计整个课程群的实践环节。以验证实验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本没有涉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得以培养。(4)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准备好所有实验材料,讲解实验,学生照单完成实验,写报告。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根据本专业特点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实验体系。

二、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构建基础—综合—研究性的实验体系

因受不能独立开课的约束,课程群实验开设只能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课程群各课程开设顺序,协调实验内容,避免重复,增加实验学时数,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开(见表1)。在实验内容设置上,本着注重培养学生素质,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的不同,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将实验项目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3个层次,教学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融合验证性实验,以实现课程实验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践技能训练贯穿于实验课程中,全部实验课和实践环节的内容优化、组合。具体安排如下: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完成常规养分分析、能量、钙、磷和中酸性洗涤纤维等饲料养分测定实验内容,在动物营养学开课两周后开课,准确衔接营养学养分讲授内容,强化学生对动植体养分的认识。待完成常规养分测定实验内容后,动物营养学课程则可以开设畜禽体消化代谢的实验和畜禽养分需要量计算。而饲料与饲养学则包括样本的采集与制备,饲料原料识别,饲料原料的物理、化学、显微镜检技术鉴别,全价料、浓缩料和精料补料配方设计,粉碎粒度、糊化度、料粉化率等饲料加工质量的检测。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原料识别,添加剂预混配方设计及制作则在饲料添加剂学中完成。饲料中真菌毒素和饼粕中有毒有害物质分析则在饲粮安全学中开设。增设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践课程,在饲料与饲养学和饲料添加剂学课程中设计的全价料配方、添加剂预混料配方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进行畜禽营养需要和养分利用效率的评定的研究学习,并掌握畜禽养殖技能,实现了课程间实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三、采用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大量的知识信息,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把设计好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设置到有生产实践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组成每组3~4名学生的团队,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准备和实施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查找文献,总结资料,撰写实验实施方案,然后准备实验材料,配制和标定试剂,完成实验,统计分析数据,撰写实验论文。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老师仅起引导作用,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整合了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统计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相关课程的知识,为学习动物生产各论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四、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

传统教学中,一个教师需要面对近20个学生,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很好的指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的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经特定的软、硬件制作、编辑和储存等处理后,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录制验证性实验操作视频和课件,制作网页,将视频和课件挂于网上,来保证实时在线指导实验的进行。

五、总结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而合理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PBL教学方式的采用,网络教学的实时在线指导,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创新能力素质,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兴军,徐光善.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9(1):10-12.

[2]肖芬,曾宝成,刘浩源.大学课程体系优化刍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l9(5):8-9.

[3]李文立,林英庭,姜建阳,朱风华,孔繁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家畜生态学报[J].2015,l 36(11):90-93.

[4]兰云贤,林鹏,苏军,邰秀林,曾有权,朱智.动物营养学科本科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83-87.

[5]常娟,付彤,尹清强,陈文,郑秋红.动物营养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22-23.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饲料 探索 营养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