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探索

在生物学课堂,进行营养知识的整合渗透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形成合理营养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行为,提高营养水平,促进身体健康。

幼师生物教学营养教育营养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物质基础,营养状况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期间脑力活动繁重、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营养不合理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体能与智力的发展,还会引起各种营养性疾病。在我国,营养学课程主要是在营养师、医学营养、食品卫生等专业中展开的。自然地,营养学也徜徉于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大门之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将从事幼教工作,他们的营养知识、营养意识,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而且在将来的幼教岗位上,也影响到学前儿童的饮食观念和饮食行为,而儿童时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营养教育、增强营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营养状况、营养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很多学校开展了相关的调研活动,从理论上提出了学校营养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学校营养教育拟采用整合课程形式,将营养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中进行。而生物学是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人们的食物或食物在人体内进行的反应,与营养学密切相关,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为营养教育提供了一方沃土和天地。如何在生物学课堂渗透营养教育,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营养知识的整合渗透教育

解读《生物学》教材,可以找到很多有关营养教育的内容。考虑到生物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生物学课堂进行营养教育,需要在生物学知识中寻找营养知识的结合点,将两门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渗透教育,这就是整合渗透教育。在植物部分学习灌溉和施肥的基本原理时,可以结合讲解水和矿物质是生命活动必须的两大类营养素,除了水、矿物质,还有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素,共七大类。可以进一步拓展营养素的概念: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告诉学生营养素通俗地说就是食物中的养分,人类饮食目的就在于摄取比例合理的七大类营养素,满足生命活动所需。

在种子的教学中,结合种子中贮藏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所需,因此,像蚕豆、花生、大豆等种子因为营养丰富成为人们常吃的食物。可以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整理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的食物,从而懂得在学习繁重、营养物质需求较高时选择这样的食物,满足营养的需求。

二、根据教学实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对营养的认识是错误的。只要一提起营养,他们的脑中首先会闪过动物食品的名称,认为营养就是大鱼大肉。由于错误的营养观,使得学生偏食、挑食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是对学生进行营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微生物部分真菌的教学中,针对很多学生会认为香菇、金针菇等食用真菌既不是肉类也不是鱼类而不喜欢吃、甚至不吃的现象,可以让学生了解真菌所含有的食用成分或食用价值,并且按七大类营养素进行归类,认识到真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进一步延伸:每一种食物都含有特定种类、特定数量的营养素,鱼、肉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蔬菜、水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素,“营养”广泛地存在于每一种食物中。通过正确理解“营养”的概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从而在日常饮食中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合理营养的意识

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求日常做到合理饮食、合理营养,这是营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合理营养的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非三五之日就能完成,在生物学课堂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不同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进行。

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追求漂亮的身材而盲目减肥,故意吃得很少,时间长了,肯定会因为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而出现营养不良。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能量平衡的要求,教育学生合理饮食。通过叶片剪影的实验,很形象、很具体地告诉学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所制造的糖类中,糖类是一种重要的产能营养素,从食物中摄入能量就是摄入蕴藏在糖类中的化学能。除糖类以外,脂肪、蛋白质也是产能营养素。在日常饮食中,首先要考虑是否摄取了足够的能量,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长发育、学习活动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教育学生要吃饱,吃饱了是身体健康的前提。

合理的营养应该是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吃得好就是摄入的营养素比例是否合理。在鱼类的多样性教学中,会学习、了解很多种类的鱼,像四大家鱼、泥鳅、鳝鱼、带鱼、黄鱼等,它们常以营养丰富为由出现在饭桌上或酒席上。虽然鱼类公认“营养好”,但是不能当饭吃,因为只吃鱼或主要吃鱼肯定吃不饱,其体内碳水化合物(糖类)含量极低,不能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膳食纤维素又完全没有,从营养素的种类上,也不能满足机体的需求。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中,和学生讨论海带、胡萝卜、番茄、鸡蛋、菜花、大米、面粉、玉米等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食物都因含有某种营养素而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没有一种天然食物所含的营养素能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所以,合理饮食、合理营养,最起码要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否则不可能摄取到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提倡多种食物混食就是利用各种食物中所含丰缺多寡不同的营养素相互弥补的作用,以满足人体营养素的需求维持身体健康。

营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做到合理营养,促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这需要营养知识的指导,更需要强烈的营养意识。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在生物学课堂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营养知识的整合渗透教育和形成合理营养意识的培养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营养学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理解什么是平衡膳食,不吃早餐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偏食、挑食的现象大大减少,这对提高学生营养水平,增强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寿玢,李钰声.我国营养专业教育的历史回顾[J].营养学报,2006,28(2):1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生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11.

[3]程双奇,陈兆平.营养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0.

[4]邓树勋,黄玉山,陈南生等.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营养教育[J].体育学刊,2006,13(5):44-47.

推荐访问:幼师 渗透 探索 营养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