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枚地对地中程弹道导弹常规弹头研制纪实

艰险任务

1985年7月一天下午,已临近下班时间,办公室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在厂的保密专线电话里,传来核工业部军工局刘局长的急促声音:“老王,国防科工委来电话,国外急需一种能形成威慑力量的地对地中程弹道导弹的常规弹头,能否在半年内交付?你们研究一下,下班前给我一个答复。”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说:“好!马上研究,下班前答复。”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厂从1982年开始常规弹头的调研,1985年加大了开发力度,集中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了不同类型导弹弹头的调研和预研。技术研究部利用核武器退役的高能炸药部件,进行了常规弹头起爆方式等试验。1986年6月,在六厂区623工号,进行了常规弹头1:1静爆威力试验,这是一次从弹头设计、装药、起爆方式、到测试方法和爆炸效应的综合检验。也是展示厂在设计、精密机械、火工、无线电、爆轰试验独特的综合技术优势。总参、国防科工委、二炮、航天部、中船总公司及核工业部有关人员参观了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赢得兄弟单位好评。岸对舰半穿甲型弹头研制方案和可行性报告,在激烈竞争中一举中标。常规弹头无线电引信机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增强了厂承担大型常规弹头研制的信心。

20分钟后,有关负责人员来到办公室,根据“形成一种威慑力量”的要求,提出了初步战术指标和技术方案。但总体设计与无线电引信机,能否在短期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是交付的关键。在议论中大家认为:二二一厂在我国第一代核武器研制的16次国家核试验、核武器化批生产中,锻炼成长了一支忠诚于核科技事业,勇于创新,拼搏奉献,能打硬仗的科技队伍,和业已形成的严肃认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万无一失的科研作风。只要我们凝聚科研人员的智慧,利用核武器研制、试验、定型的科研成果,采取非常规的措施,产品可以在九个月内交付。意见很快传上去,军方组建了“××工程”办公室,并指出:“此项任务是一项指令性、时间性、保密性很强的任务。”“二二一厂在该任务中处于特殊地位,是成败的关键。”“厂长作为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厂要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保质量,保保密,保进度交付。”

1987年1月,军、厂双方草签了常规弹头研制合同。厂产品代号为“118”,确立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特事特办”的工作方针,军、厂召开了技术协调会,签订了研制、试验、技术鉴定、产品交付合同。合同的签订职工情绪高涨,各级领导和职工纷纷表示:要创造性地把“118”任务和厂的战略调整做好,让国家放心。厂、矿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努力拼搏,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制中。厂健全了“118”设计师系统,在关键技术岗位上大胆启用年轻技术人员。技术研究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主管火工技术的吴、邢副总工程师和叶副主任领导下,组织进行了多次爆轰试验,完善了总体结构设计。又应用某型号核武器研制、试验成果,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论证,减少了某项大型环境试验,缩短了研制进程。质量管理处制定了关键部组件质量考核指标和产品验收原则,组织关键部件“Qc”小组的技术攻关。企业改革办公室加大包、保、核和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力度,推行双向考核。有关机关职能处(室)考核分厂的包、保、核指标,分厂考核总厂机关职能处(室)经济责任制完成情况。陈总工程师和任副厂长、主管无线电技术的吴副总工程师经常带领设计、生产、质量、器材业务处领导深入第一线,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器材处同志把急需器材送到车间。党群系统的同志深入基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和团员的突击队作用。总厂工会带着慰问品,看望深夜加班的职工。食堂为夜班职工准备了可口的饭菜送到车间。

正当“118”任务全面推进时,青海省省长宋瑞祥向厂长和书记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二二一厂报告的批示:“我不懂这一行,是否要考虑他们提出的问题,请爱萍同志酌处。”张爱萍作了长达927个字的批示,指出:“二二一厂在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生产工作中,在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下,作出了特大的贡献,在发展我国核武器方面建立了历史功勋。”“我个人意见,同意采取第二方案所提的原则。”(注:第二方案即对二二一厂撤点销号)还提出了撤点销号几条具体意见。看着这长长的927字批示,我思绪万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迷茫。原想“118”任务的到来,可能带来厂调整的转机,现在看来已不可能了。但基地如何撤,如何妥善安置好职工还存在一线希望。老的肌体消亡了,还可以产生新的基体。我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盼望中央对厂调整文件的下达。

3月,二炮技装部栗副部长受张爱萍同志委托,只身来到二二一厂调研,听取了厂、矿领导关于转民和厂调整的设想和建议。视察了正在进行的"118"产品环境试验。参观了一、二、三、四分厂和三、四、六、七厂区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试验装备。栗副部长离厂前表示,二炮愿与二二一厂在河北共同兴建厂安置部分职工。我们又写了一封长信,请他转交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盼望小平同志给予指示。

1987年春节,大年初一举办了厂、矿首届迎新春团拜会和大型游园活动,厂、矿职工喜气洋洋庆贺1986年核武器产品优质交付,厂、矿财政实现盈利的目标。青海省委、省政府发来贺电,部领导来电慰问。二二一厂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欢乐的气氛。大年初二,一分厂系统室的科研技术人员,主动来到实验室进行无线电引信机的调试。吴副总、分厂领导也亲临现场看望同志们。同志们感慨地说:64年突破原子弹草原会战的劲头又回来了。无线电引信机科研技术人员夜以继日‘,顽强拼搏,协同攻关,3月中旬,实现了联机成功。

胜利曙光

为迎接“118”技术鉴定会的召开,厂召开了小型协调动员会。一、二、三分厂和技术研究部领导表示,实干、巧干一个月,实现无线电引信的技术突破,完成“118”各项环境实验、总体结构设计和技术文件准备,确保鉴定会如期召开。军方领导来厂视察,看到紧张进行中的“118”产品环境试验和研制的无线电引信机技术难点取得突破,质量保证系统有效运转,他们高兴地表示,同意鉴定会如期召开。7月28日,“118”技术鉴定会在二二一厂举行。会议充分肯定了二二一厂应用核武器技术、装备、定型的考核工程系统、先进炸药配方和等静压技术的装药工艺、多项大项环境试验、新研制的无线电引控系统,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118”产品通过部级鉴定,可投入批量生产。这标志着厂已掌握了常规弹头设计、装药、试验、无线电引信机爆高的精确控制。正是由于这些关键技术的超前预研,技术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保证了“118”总体目标的实现。地对地中程导弹常规弹头的研制生产,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历史责任

核工业部二二一厂在完成我国第一代核武

器研制生产历史使命后,于1987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批转了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关于撤销核工业部青海二二一厂的请示》的国办发(87)40号文件(简称40号文件),厂情的急剧变化,职工心里一时失去了平衡,跌入失落感的深谷。整个金银滩草原像开了锅似的,失落、伤感、惋惜的情绪笼罩着草原上空。有的说“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核武器工厂,中国人民利益所在的单位,就这样撤了,太让人寒心。”有的说:“过去是突破原子弹、氢弹,现在是滚蛋、完蛋。”221人将面临一场利益大调整的严峻考验。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痛苦、最艰辛,也是最不愿看到而又发生了的事情。种种的担心、忐忑不安的忧虑、重大的责任一下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核工业部蒋心雄部长、李定凡副部长、刘书林顾问、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业务部门领导率部司、局领导,来厂宣讲40号文件,蒋部长在处职以上干部会说:“由于世界和平和战争观点重大转变,我国国防建设指导方针,从临战时期的国防建设转变为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随着国防建设战略方针的转移,我国核武器研制、生产任务布局也要进行调整。撤销二二一厂是中央经过调查研究,长期酝酿,反复论证,慎重作出的正确选择。”“要求大家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转好感情的弯子,理顺情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40号文件的积极意义。”“要珍惜二二一厂集体荣誉和历史功勋。坚持边生产、边调整,逐步收缩转移的方针,为调整作贡献。”他们召开不同类型人员座谈会,深入车间看望一线科研、生产的职工等。讲话和活动在干部和职工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员工逐渐认识到二二一厂的撤点销号,是国家战略调整的需要,是特事特办的国家行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大家纷纷表示:要以“118”任务为支撑,维护厂区稳定,推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妥善安置、核设施退役处理、基地移交和平利用三大任务完成。

正当一些职工难以接受撤点销号方案,质疑谁向中央打的报告时,传来二炮栗副部长的口信说,小平同志认真看了你们带去的资料和信件,沉思了一会儿说:“可惜是可惜。15年打不起仗来,就是要压缩,也只能这样办。”听到小平同志也发了话,我们对保留二二一厂队伍,不再抱什么幻想了。一心一意按中央部署和要求搞好撤点销号工作。

有惊无险

“118”生产紧张、有序进行,产品交付迫在眉睫。为满足无线电引信机批抽检需要。一分厂系统室决定,开辟第二调试现场。引信机调试工作的加快,外协厂某关键元器件,供应上满足不了需要。厂当机立断,改变供货单位。派出一分厂质管科领导和技术人员,与研制厂协作攻关,试制出合格的元器件,完成了技术定型,保证了关键元器件供应,调试出多台引信机一次通过抽检,为实弹试验完成了最后准备,也为今后产品维修创造了条件。

1987年11月,满载“118”科研成果和职工的希望,装运产品的火车专列从青海金银滩草原出发,驶向太原卫星发射试验基地。车厢里欢快的谈笑声和沉甸甸的责任交融在一起。两眼望着窗外静坐在卧铺上的系统室的李主任设计师陷入了沉思,从1987年大年初二开始的几个月时间里,日夜奋战,渡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无线电引信机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但引信机能否在预定高度引爆将面临严峻考验,他感到犹如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餐车张管理员一声“开饭啦!”老李才从沉思中惊醒。火车运行两天,来到山西雁北的一个小火车站,由于一时缺乏起重设备,20多名年轻的作业队员硬是把越野汽车从火车平板车上抬了下来,大轿车、卡车陆续从平板车上开了下来。产品、装备和生活用品,分别运往营地和技术阵地,准备工作顺利完成。

根据气象资料,发射选定在19日下午4时。那天清晨,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薄纱似的青云。队员们精神饱满地来到发射阵地,进行发射前的各项准备。满载火箭弹体和弹头的密封汽车,缓缓驶入发射阵地。在发射旅长指挥下,身着深绿色工作服的战士,安全、准确地卸下弹头。进行弹头与火箭体水平对接。导弹在托架支撑下,缓缓地垂直竖起,平移到发射架上。一辆辆满载燃料推进剂的汽车驶入阵地,身穿防化制服、面戴防毒面具的战士接通导管,将推进剂注入弹体。耸立在发射架上的导弹,如同即将出征的勇士,昂首直刺苍穹蓄势待发。我和吴副总来到离发射架195米的弹头遥测指挥所,9号指挥长由一分厂吕副厂长担任。1号总指挥长发出口令:“9号进入零前30分。”9号指挥长回答:“明白。”并发出指令:“零前30分,×××装置打开。”

年轻技术员小周,按9号指挥长的口令,冷静、准确地操作旋扭,指示灯打开。随着启爆最后几分钟的到来,异常情况出现了,零前3分钟时,××装置第一次操作,指示灯不亮,操作不成功。弹头遥测指挥所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9号指挥长发出第二次、第三次口令,操作均未成功。9号指挥长向我们报告:“是否延后10分钟。”

我和吴副总当即表示:“同意。”

9号指挥长立即向1号指挥长报告:“××装置出现故障,请求延后10分钟发射。”

1号指挥长说:“同意。”

小周随即搬出第二台仪器,操作了三遍,仍未成功。我和吴副总眼神凝聚在一起,当即向9号指挥长说:“向1号报告,停止发射。”

9号指挥长向1号报告说:“停止发射。”

1号指挥长表示同意。头部遥测指挥所内一片寂静,人们的脸色低沉,神经骤然绷得很紧。半小时后现场召开了试验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发射试验葛总指挥宣布会议开始说:“二二一厂操作能不能证明××装置没打开呢?”

吴副总回答“没打开。”

葛总指挥果断地说:“现在只能卸出导弹燃料,分解弹头。二二一厂尽快采取措施,排除故障。什么原因造成的故障,希认真研究。”

“同意。”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王厂长,你有什么意见?”坐在对面的杨副司令员问。

“同意停止发射。我们将尽全力,尽快排除故障。”我马上回答。

杨副司令员接着说:“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个意见,我也同意。说明今天同志们的操作和处理是正确的。在试验中暴露出问题,应该说是件好事。下步在卸出燃料和弹头分解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散会后走出会场,望着黑云密布,一颗星星也看不见的阴暗天空,回到头部遥测指挥所,除留少数同志处理现场外,其他人员回营地。在营地里,队员们三三两两在一起分析查找原因。而厂的作业队领导小组会紧张进行,部队计划部张部长和核工业部军工局陈常宜副局长、宋家树总工程师参加了会议。

会议决定:(1)成立以任副厂长为首的弹头安全分解小组,确保弹头安全分解,做到万无一失;(2)成立以吴副总为首的故障分析小组,尽快找出故障原因,采取措施,确保下次发射试验成功;(3)设计人员尽快赶来基地。

第二天一早在火车专列的餐车上,通报了情

况指出:当前最重要的是稳定情绪,查找原因,以最快速度排除故障,保证下次发射成功。吃完早饭回到营地,传来,有关方面基于安全考虑原定的实弹飞行试验取消。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方坚定自信地说:“我方坚持继续试验,保证近几天内排除故障,采取可靠措施,确保下次发射成功。”意见反映上去,没有回复,看来在等待我们工作的结果,这更增加了我们工作的压力。

中午时分,太阳高照,晴空万里。我和厂办公室宋副主任来到发射阵地,与已到场的发射旅参谋长亲切握手,在参谋长的指挥下,战士们沉着、稳健、有序地工作,卸出燃料的工作准备就绪。××基地技装部张部长走过来,热情地说:“王厂长,你们回去吧!我们放心。”我说:“现在也没事,我们在这里看看,战士们可以放心操作。”我们直到下午1点半才离开。分离的弹头安全运入技术阵地,弹头安全地分解。故障分析小组和从厂赶,来的设计人员对××装置进行一系列试验,通过多次模拟实验和反复分析研究,第三天故障原因找到了。在这不平常的几天里,每次发射试验领导小组开会,我作为发射试验副总指挥,一直保持与故障分析小组的热线电话联系,及时在会上通报故障排除进展的新情况,以增强领导小组成员的信心。延迟发射后的第三天下午,在试验领导小组会议上,最终取得共识认为:厂通过多次模拟实验,原因已经找到,所采取的措施切实可行,可以100%保证试验成功。会议倾向第二天发射。22日晚传来消息,上级同意23日再次发射并指示:做好,做细,确保安全。我们连夜召开作业队领导扩大会议,宣布再次发射的消息。挂在大家心头上的石头终于落地,大家决心举一反三,查缺补漏,精心操作,确保再次发射成功。

23日清晨,空气清新而沉静,太阳跃出地平线,早早地露出了笑脸。发射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军绿色的导弹威武地耸立在发射架上。在冬日绚烂阳光的照射下,导弹像巨人,显现得更加亮丽、多彩、壮观。我们在弹头遥控指挥所,对××装置进行演练操作,获得成功。杨副司令员和葛总指挥看到两个指示灯都亮了,露出了笑容,握着我的手说:“祝你们成功。”“谢谢你们的理解支持。”我回答。队员们静静等待“零”时的到来。夜幕降临,原本晴朗的天空,布满乌云,顿时下起瓢泼大雨,人们的心情又蒙上一层阴影,只好耐心等待。半小时后雨过天晴,倒计时开始,弹头遥控指挥所一片寂静,只有仪器上的闪光点在不停地闪烁。我们静静等待3分钟的到来。9号指挥长发出零前3分钟口令,××装置成功打开,大家面部绷紧的神经顿时舒展开来。1号指挥长发出“5、4、3、2、1,点火”口令后,导弹在深夜零时点火成功,随着隆隆的震天巨响,火光划破夜空,尘土滚滚飞扬,绿色火箭喷出一束白炽、红亮的火焰,托着“118"弹头缓缓升起。××秒钟,火箭向北飞去,消失在茫茫苍穹之中,天空留下一道绚丽的白色烟迹。×××秒火箭与弹头分离,××分钟末区传来消息,观察到目标,弹头在预定目标成功爆炸。人们从各指挥所,从山坡,蜂拥般涌向发射阵地。发射阵地沸腾了,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人们含着热泪拥抱、跳跃、欢呼。现场召开了隆重的庆功大会,杨副司令员宣读了部队首脑机关发来的贺电,指出:“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武器研制水平又有新的发展……标志着二二一厂在转移尖端技术,开发常规军品方面取得的成功,为增强国防又作出了新贡献。”核工业部发来贺电:“118弹头从研制到实弹飞行试验成功仅用了10个月,这个速度是空前的,是二二一厂广大职工贯彻边生产、边调整方针,顾全大局、团结奋战、艰苦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取得的丰硕成果,再一次证明,你们是一支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能攻关,素质好的队伍。”双方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互赠锦旗。在当天部队举行的招待会上,计划部张部长握着我的手说:“我们可以说是患难之交,现在让我们共享胜利的喜悦,实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射精度,无线电引信机达到理想的战标。”实弹发射试验的成功,实现了从核武器技术向常规武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型号上的突破,填补了我国战略导弹核常兼备的空白。

原计划10月底交付的常规武器弹头产品,军方要求提前到10月28日零时交付。原本非常紧张的交付计划,再提前三天可以说是相当困难。但国家需要就是命令,我们召开了紧急生产会议,调整劳动组织,按小时进度倒排作业,实行产品总装、系统联试不停的连轴转作业计划,职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化服务意识,上道工序做好为下道工序服务,保安全、保质量、保进度地完成任务。10月27日中午12时,厂长在出厂的质量文件上签了字。产品顺利装上火车专列,28日“零”时准时从厂发出。

继续冲刺

随着职工安置工作的展开,厂内对“118”后续任务是否全部承担产生了分歧。在生产例会上,部分单位领导表示:由于“两个安置办法”(1)和政策细则逐渐明朗,职工、家属思想异常活跃,担心221基地一分为二时,留基地的二二一厂炸药加工爆炸伤亡事故重演。而这一次安置对职工波及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往年,不主张多承担后续任务。在会上,我们没有简单地作决定,而是在会后分别召开了厂、矿办公会、职代会主席团会、主要分厂领导座谈会、最后召开有总工程师、一生产副厂长、副总工参加的小型会议,认真分析厂撤点销号形势。认识到落实国办发(87)40号文件的“两个安置办法”,涉及12个部委和总公司,有一个协商、磨合的过程,目前还难以出台,职工的安置年内不可能有大的动作。“118”任务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厂区要稳定,队伍要有凝聚力,就必须有科研生产任务支撑,厂、矿这部机器就会围绕任务完成有序运转;有任务就能锻炼队伍,提高员工素质;有任务就能为厂积累资金,改善职工福利;有任务就能实现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撤厂。为了保持“118”产品技术上的一致性,我们有责任承担全部后续任务。最后主管科研生产的几位领导一致表示:“从形势和利弊分析,任务我们应全部接。厂长,你拍板吧!你说怎么干,咱们就怎么干。”已是水到渠成的时候,我兴奋地说:“好!任务全部接下来,咱们一块儿干。”在第二次召开的厂、矿办公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全部接受“118”后续任务。

厂内思想是统一了,但上级主管部门从今后产品维修上考虑,提出后续任务的无线电引信机由另一家单位承担研制和生产。虽然我们表示强烈的不快,但难以说服上级主管部门,决定两个单位研制的无线电引信机一同参加“118-12”飞,行试验。

1988年5月22日,在太原卫星试验基地,进行了“118-12”飞行试验,试验中搭载了另一个单位研制的无线电引信,经飞行试验的分析比较,厂研制的无线电引信机,动作程序正常,技术稳定可靠,达到各项指标要求,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上级决定“118”后续任务的装置和无线电引控系统全部由二二一厂承担。军厂双方很快签订了后续任务批生产合同,我们的技术人员、工人、干部情绪饱满,严肃认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万无一失地忘我工作,按合同要求,保质、保安全、保保密,圆满完成了后续批生产任务的交付。从1987年40号文件下达到1991年,累计实现常规弹头销售收入×亿多元,其间,国家减少拨给厂撤点期间维持费一个多亿元,取得销售利润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二二一厂科研技术人员和全体职工,在中央和核工业部的领导、关怀支持下,贯彻“118”任务的特殊性、政治性、保密性的丰硕成果,这是二二一人用智慧和力量,用忠诚和奉献奏响奔向新征程的一曲凯歌。在中核总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二二一厂受到表彰,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功研制“118”并批量生产,维护了基地的安定团结,为撤点销号赢得了方案调研、“两个安置办法”制定的宝贵时间,实现了相对集和合理分散妥善安置了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完成了核设施的退役处理,还金银滩草原一片净土和蓝天。1994年6月15日,厂向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正式签订移交协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化剑为犁的核武器基地。实现了撤点销号的软着陆。这是221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在新形势下交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份完美答卷。

221基地(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家,后来的二二一厂),现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一西海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今绚丽的“蘑菇云”已经散去,银滩草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敞开胸怀迎接八方宾客。

责任编辑 杨继绳

推荐访问:弹道导弹 弹头 纪实 常规 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