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冲击下台湾印刷产业经营关键能耐研究

学习,特别是指协调生产技术与整合多重技术领域的能力[4]。

Dosi在Hamel & Prahalad所提出的“组织能耐”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组织能耐”是一种在“科技技术、整体资产”等方面,制造出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特殊能力[5]。Barney则认为,所有能使企业执行策略以改进其效率与效能的资产、能力、公司特质、信息及知识等均属于“组织能耐”[6]。Hill & Jones指出“组织能耐”是指创造价值的技巧和能力,可使企业拥有较好的效率、创新、质量或顾客响应。因此,若能正确地结合“组织能耐”,有助于公司未来的成长,其主要能力来自于组织资源和运用资源的潜力[7]。齐德彰指出,“组织能耐”是指企业在无需建立结构性竞争优势前提下,只要在少数专业知识或关键技能领域上取得领先地位,就可超越竞争者并成为市场竞争赢家的能力[8]。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组织能耐”视为是组织内部多重技术的整合,是一种可以创造顾客核心价值、优于竞争者且与竞争者差异性及可以应用于多种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换句话说,“组织能耐”即为一个公司创造价值竞争优势来源。

2.“组织能耐”的衡量指标

Long & Vickers将“组织能耐”区分为门槛能力、重要性能力及未来性能力[10]。Hamel & Heene将“组织能耐”分成市场倾向能力、产品整合能力及功能相关能力[9];Lado & Wilson将“组织能耐”,分为①管理能力;②投入基础能力; ③转换能力;④产出基础能力[11]。而McGrath则以目标达成情况来衡量“组织能耐” [12]。Branzei归纳先前学者的研究,提出“组织能耐”包括:①绝佳技术know how;②可信赖的制程;③与外部的紧密关系[13]。Ritter综合上述讨论,整理出衡量“组织能耐”程度的四大衡量指标,其分别为:①内部资源的可得性;②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导向;③沟通结构的整合;④企业文化的开放性[14]。

众所周知,在实践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因产业本身特性,导致其“组织能耐”产生差异。然而经由上述的文献整理,可以确认的是 “组织能耐”是一个“整合性能力”,亦即对所有厂商而言,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是:“组织能耐”必须能为顾客创造价值,而此价值高低即代表厂商竞争优势的强弱。因此,本研究认为,透过对台湾出版产业的产业环境、信息科技的变化、管理上的整合能力及核心资产等方面综合思考后所归纳整理出来的 “组织能耐”,即为“关键能耐”,其不但可以成为台湾印刷产业的参照指标,对大陆印刷产业也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架构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层级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层次分析法为1971年匹兹堡大学教授Saaty所发展出来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应用在不确定情况下及具有多个评估准则的决策问题上。AHP 法理论简单又具实用性;因此,自发展以来,已被各领域学者普遍使用,特别是应用在规划、预测、判断、资源分配及投资组合试算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效果[15]。

AHP的具体操作步骤,分为“问题描述、建立层次关系、 建立各层次之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重”与“一致性分析”五个阶段。在进行问题描述阶段中,对于问题所处的系统应该尽量详加了解分析,将可能影响问题的要素纳入问题中,且要注意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与独立关系;在建立层次阶段,必须决定问题的目标以及总目标的各项指针、决定各指标的评估准则及列入考虑的替代方案。其评估准则以及方案的产生可以透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或是脑力激荡法得到评估准则集合以及替代方案集合,而各个集合,依准则特性加以分类,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层次分析结构图

在建立各层次比较矩阵的阶段,决策者首先设计问卷,在问卷中,针对每个准则属性设计,以两两相比的方式,在1~9尺度下让相关领域专家填写,根据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可建立各层级成对比较的矩阵;接着再由成对比较矩阵中的特征向量,来求取准则间的相对权重;最后,在“一致性分析”这个阶段,以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e Index, CI)与一致性比例(Consistence Ratio, CR)来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在一致性指标方面,当CI=0 表示前后判断完全具一致性,而CI>0 则表示前后判断不一致,一般认为CI< 0.1为可容许的偏误;在一致性比率方面若CR<0.1时,则矩阵的一致性程度使人满意。

2. 研究架构

在研究架构上,本研究首先借由文献分析以取得台湾印刷产业面对数字出版冲击所必须具备的“组织能耐”及其层次结构;其次设计专家问卷;再次发放、回收问卷,并利用层级分析法做出相对权重分析,并建构 “组织能耐”排序;最后再分析归纳上述结果得出台湾印刷产业面对数字出版冲击所应具备的关键能耐,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架构见下图2。

三、台湾印刷产业经营关键能耐分析

1. 台湾印刷产业经营关键能耐

一直以来,印刷在出版产业中担当的都是重要角色,但电子书的出现,首先便撇除了印刷这一项;数字出版的勃兴势必对印刷产业造成冲击。据此,本研究主要探究台湾传统印刷产业在面临数字出版冲击时,如何找出经营成功关键能耐。在经过文献分析后,将提升印刷产业营运契机的经营关键能耐归纳为四项,其分别为:

(1)企划设计能耐

随着消费者文化涵养提升,导致对印刷产品质量要求增高,企划设计能耐能结合客户需求设计开发新产品,整合专业能力制造优质且生命力丰富的精致商品,提升客户形象。引领传统印刷产业转向服务多元化的高附加值路线,故为台湾印刷产业经营的关键能耐。

(2)生产系统能耐

为了应对数字出版冲击,简化印刷流程、缩短供货时间,如何运用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实施高效率的生产系统质量控制,建立每个生产单位的沟通桥梁达到先进的网络化印刷流程,势必成为台湾印刷产业经营的关键能耐。

(3)客源开发能耐

台湾印刷产业是否具备敏锐的嗅觉,除跻身周边文化产业外,更须从周边文化产业中,开发不同客源,以产生利润之能耐。因此,除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客户,与客户建立一种和善有礼的关系,增强公司的业务工作外,更应具备建立服务平台以开拓更多客源的能耐。

(4)管理精进能耐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中指出,企业能否长久经营与内部是否能持续学习有重大关系。依据组织行为学,帮助企业内部推行学习与改变,促进企业进步与成员成长,以达成企业整体目标的能耐,亦为台湾印刷产业经营的关键能耐。

2. 构建台湾印刷产业经营关键能耐层次结构

本研究原设定采用两个层次来探讨台湾印刷产业经营的关键能耐。其中以第一层为主体,延伸出第二层,共两层次的分析方式,如图3所示。

3. 台湾印刷产业经营关键能耐权重分析

本研究于2013年4月至5月,总共发放40份AHP专家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5份;在AHP专家问卷分析工具方面,本研究系采用Expert Choice 2000决策支持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本研究将针对所回收的AHP专家问卷进行一致性指标及一致性比率的检定,以一致性指标:CI< 0.1与一致性比率:CR< 0.1为筛检原则。

(1)企划设计能耐为最重要的关键能耐

根据统计结果,在台湾印刷产业经营关键能耐的第一层次中,重要性依顺序排列为“企划设计能耐”权重值0.567、“管理精进能耐”权重值0.176、“生产系统能耐”权重值0.140、“客源开发能耐”权重值0.117,显示企划设计能耐是第一重要的能耐,见表1。

(2)台湾印刷产业亟待转型

在第二层次中,显示出较重要的前8项排名依序为“新产品开发”整体权重值0.194、“客制化服务”整体权重值0.137、“企业形象营销能力”整体权重值0.132、“商品符号化能力”整体权重值0.104、“产品设计力”整体权重值0.056、“整体资源整合的能力”整体权重值0.054、“组织创新执行力”整体权重值0.053、“技术创新力”整体权重值0.044,如表2。

表2中前4项排名都属于第一层次中企划设计能耐,再一次证明台湾印刷产业经营关键能耐为企划设计,接着依排序观察到,公司组织必须善用资源整合的能力,而为应对消费者需求改变快速,需要不断地创新与策略执行力,让生产部门能顺利产出优质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显示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台湾印刷产业若要永续经营,势必要从生产导向为主的“第二产业”转型为以消费者导向为主的“第三产业”。

(3)精益求精是台湾印刷产业的唯一出路

在数字化冲击下,无版印刷已经问世。印刷数字化瞬息万变,谁也无法保证今天采用的设备、流程、观念,到明天是否依然适用。而新的环境呼唤新的工作流程,而新工作流程势必牵动资源的整合与人力素质的提升,稍有不慎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印刷业者唯有严阵以待,精益求精,才是生存的唯一出路。

四、结语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指出:“企划设计能耐”是现阶段台湾印刷产业首先应该具备的关键能耐,其背后昭示了台湾印刷产业应该从以产品导向为主的“第二产业”向以消费者为主的“第三产业” 转型;而产业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无论是设计、生产还是客户服务能力都要不断地调整并提升,这样才有能力应对产业转型、发展的挑战,从而掌握先机。这一点可从“管理精进能耐”排名第二得到证明。

总的来说,面对因特网普及、数字时代来临,印刷业者必须重新定位,善用因特网并且多样化地设计产品,扩大服务对象,将产业从“以复制为核心”转向以“传递信息为核心”,方是永久生存之道。

[1] Quinn, J. B., The Intelligent Enterprise an New Paradigm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2, 6 (4):2-21.

[2] Grant, R. M.,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1, 33 (3):114-135.

[3] Teece, D.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8(7):509-533.

[4]Hamel, G. & Prahalad, C. K.,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 (3): 79-91.

[5] Dosi, G., Giannetti, R. & Toninelli, P. A., Technology and the Enterprise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1992.

[6]Barney, J. B., Organizational culture : 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 11(3):656-665.

[7] Hill, C. W. L. & Jones, G. R.,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M]. Houghton Mifflin, Boston., 1998.

[8]齐德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 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

[9] Hamel, G. & Heene, J.,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M]. John Wiley, New York., 1994.

[10]Long, C. & Vickers-Koch, M., 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23-31.

[11] Lado, A. A. & Wilson, M. C., Human Resource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Competence-Based Perspectiv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19 (4):699-727.

[12] McGraw, P., Influences on HRM practices in MNCs: A qualitativ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04,25:535-546.

[13] Branzei, O., & Vertinsky, I., Strategic pathways to produc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SM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6, 21: 75-105.

[14]Ritter, T., The Networking Company: Antecedents for Coping with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 Effectively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9, 28:467-479.

[15]曾国雄,邓振源,层级分析法(AHP)的内涵特性与应用[J]. 统计学报,1989,27(6):13707-13724.

推荐访问:台湾 能耐 冲击 印刷 关键